知识付费,传统出版业不说“NO”!
文/ 范运年 万群霞 科学出版社
本文约2900字 预计7分钟阅读完毕
商务君按:知识付费,是现在正在风口上的“热门词汇”。近几年,几乎所有的传统出版企业都在谋求“转型升级”,探索新的图书出版和盈利模式,试图实现从传统出版到知识服务的转型。在这个潮流驱动下,有很多出版社在知识服务、融合出版创新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
今天我的同事给我推荐了喜马拉雅一个付费的音频节目,是关于育儿方面的。
有一次,她无意中听到了这档节目,觉得深受教育,很有借鉴意义,于是果断付钱订阅了,每天上下班路上就听。她说,她愿意为有价值的知识付费!站在一个编辑的立场,我为我同事鲜明的立场点赞,为有价值的知识付费,是理所应当的事情!
快时代的知识焦虑引发知识付费
知识付费,是现在正在风口上的“热门词汇”!实际上,知识付费是一个新生名词,却不是一个新生事物!为知识付费,古来有之!从古至今,书塾里的先生教学生,都要收取一定的报酬,称作“束脩”,这说明是要付费学习知识的。购买图书,也是为知识付费。
传统出版行业一直是依赖知识赚取财富。编辑们把粗放的知识通过整理、筛选,出版成图书,读者只有支付一定的费用,才可以拥有图书,从而获得图书中的知识。知识,从来都是值钱的!
传统出版业从没有离开过“知识付费”,当然也不可能说“NO”。
只不过,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兴起,很多用户习惯了互联网上号称“共享和免费”的海量信息,突然有了需要付费的知识,觉得有点颠覆观念。
2016年5月,果壳网推出的付费应用——“分答”一夜爆红,上线一个月,付费用户就已超过百万,随后知乎、喜马拉雅FM推出知识分享产品,而罗振宇的团队也将重心从“罗辑思维”全面转向独立知识服务应用“得到”,有声阅读、知识社群、内容电商等都把目光投向了知识付费。2016年,被称为“知识付费元年”。据统计,2016年底,上述三家平台的总用户数已接近4000万人,截至2017年8月,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人。
虽说在免费时代,不需要为获取信息付费,但是在海量信息中筛选也是一个浩大 47 31661 47 15044 0 0 4205 0 0:00:07 0:00:03 0:00:04 4204的工程,时间就是金钱,用户为了信息也支付了价值。知识付费的到来,让一些经过精挑细选的有深度、有价值的内容直接呈现在用户面前,帮助用户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
前两年最火的一个词是“互联网+”,似乎是连接新时代的纽带。不管什么行业,只要在前面加上“互联网+”几个字,马上就变得高大时尚有品位了。在我看来,互联网“知识付费”只是“互联网+出版”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。
所谓知识付费,本质也是一种为劳动或者服务付酬,与传统出版业卖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,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。传统的阅读图书的知识获取方式,是一种深层次的带有独立思考的方式,而现在的互联网“知识付费”模式走的是一种快捷方式,通过他人的解读、荐读乃至深度解析的方式获取信息。
仔细考察这些付费平台的知识内容核心,可以发现,这些传递给用户的知识,其实就是建立在一本本实际的图书之上,而他们的最终产品也有相应的电子书或者纸质书出售。比如“知乎网”通过对社群中积淀下来的优质内容进行选题策划和编辑,与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合作出版的《知乎周刊》《知乎一小时》等系列电子书,从2013年开始出版第一本《知乎周刊》,至2017年9月已累计出版了电子书438本,总下载量1717.4万次,在亚马逊kindle商店的销售码洋达350余万元。
而“罗辑思维”几乎在每一期节目中都会重点推荐或者介绍一本图书,有时会在节目中直接摘读图书中的部分章节,在网上有一个很完整的“罗辑思维”推荐书目。在“罗辑思维”微店和“得到”App,图书都是很重要的商品,甚至在京东有罗辑思维旗舰店,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本书叫《我懂你的知识焦虑》。罗振宇说的没错,互联网知识付费如此火爆,其根源就在于快时代的知识焦虑。
知识付费促进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
传统的出版业,图书出版周期非常漫长,就拿笔者所在的出版社而言,从作者交稿到出书,至少要4到6个月时间,还不包括交稿之前作者写作的时间。并且,书出版后,能真正读进去读懂的读者比例不高。同时因为图书出版数量多,读者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图书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。知识焦虑催生了各种帮助知识传递和转化的平台,这些平台并没有产生新的知识,他们是知识的搬运工,他们只是提供了一种服务,将用户需要的知识挑选出来,然后通过用户能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。知识真正的源头,还是图书,包括电子书和纸质书。
既然知识的最终载体,依然是书,传统出版业为什么要害怕、拒绝知识付费呢?不仅不会拒绝,而且会热情拥抱知识付费!知识付费势必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。
首先,很多知识付费项目只是借助了互联网这个平台,将传统的图书做成读者更容易接受或者更便捷的产品而已。传统出版业和互联网“知识付费”从一开始就是互相依存的关系,共生共荣,互相促进。“知识付费”平台借助优质的图书和作者吸引优质用户,而图书可以通过更快捷的 “知识付费”平台得到广泛传播。例如,“罗辑思维”通过平台推荐各种图书,很多图书被推荐之后一时洛阳纸贵,这就是传统图书通过更具有效率的“知识付费”平台得到广泛传播,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其次,与传统出版业相比,互联网“知识付费”存在天生的不足。比如,知识的原创性不足,存在被阉割的知识,被诟病为二手知识,等等,这些短板都需要传统出版来补足。互联网“知识付费”模式,确实能够使用户快速了解一些表层的知识,但是要想深入到知识内核,真正了解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,需要读者独立的思考和实践,并不是订阅几个专栏,听大V们讲解一些理念就可以了的,还是需要深层次的阅读,碎片化的学习却是实现不了的。
更重要的是,愿意为知识付费的用户群与出版社愿意掏钱买书的读者群高度一致。相比快餐式的互联网知识传播方式,传统出版有严谨的出版规范限制,高质量的出版物会重新获得用户的认可。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体验了各种付费知识后,重新回归到传统的知识获取模式——读书!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《2016年中国图书出版业报告》中指出,2016年,我国纸质图书零售年度增长率达到12.3%,纸质书阅读仍是5成以上阅读者首选。
通过多年的深耕细作,传统出版业已经拥有了数量可观的优质作者资源,也拥有了一大批有能力对内容进行加工的编辑,还黏着了一大批愿意付费的优质读者群,这些是互联网产品提供商所不具备的。
在“互联网+”出版时代,传统出版业完全可以借助“知识付费”的东风,实现华丽转身,赋予“知识付费”更健壮的生命力,提供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服务。
事实上,传统出版业拥抱新的发展机遇,并不是说说而已。近几年,几乎所有的传统出版企业都在谋求“转型升级”,探索新的图书出版和盈利模式,试图实现从传统出版到知识服务的转型。在这个潮流驱动下,有很多出版社在知识服务、融合出版创新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在今年1月份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陈建军表示,2018年,总局将着力把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引向纵深,开展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“十三五”时期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。可见,传统出版业未来会更重视新技术、新思维的实践和推广,进一步提升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!
同时,出版行业也在积极与互联网平台合作,一个搭台唱戏,一个提供剧本。互联网平台发挥技术和用户优势,而出版企业发挥其内容和作者优势,互补共赢。如之前提到的《知乎周刊》,以及出版商务周报报道过的“十点课堂”,都是传统出版业和互联网平台合作的典范。
知识付费,以前是出版行业发展的核心追求,未来还将继续是!
相关阅读